非常榮幸,受中國巖土網的邀請,成為一名評論員。這也是我作為評論員的第一篇文章,關于該寫些什么,我也猶豫過,因為能寫的東西真的很多,我一直也想能有一個機會和平臺,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工作、學習中的體會與眾同仁們分享。不過思來想去,還是從最基本的工作經歷和心得說起。
自2009年4月從學習巖土工程碩士畢業后,我便來到一家勘察設計單位直接從事巖土工程設計工作,先做了一年的科研,后開始做基坑設計,接著做樁基設計與咨詢,到現在延伸到勘察和特種巖土工程的施工。這一路走來,著實不易,離不開公司和師傅對我的培養。下面請聽我細細道來。
第一年的我,在公司參與了虹橋樞紐的地下工程課題,在其中研究了超長灌注樁、樁端、樁側后注漿灌注樁以及擴底灌注樁等,對其承載機理、變形特性進行了研究,將試樁結果與規范建議參數進行了對比分析,以校核施工質量以及規范的合理程度。另外也對基坑工程、樁檢、監測作了相應的分析,最后還匯總成一本書。其實那會剛工作,雖然整個流程是走完了,可其實還是有點似懂非懂的感覺,很多東西知道是咋回事,但沒有更深入的認識,沒有考慮到與實際工程的聯系,更加沒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完全是領導說怎樣就怎樣。這是我介入這個行業的初級階段,不算成功,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任何技術的進步、專利的產生,都是通過立項、研究、應用等過程成熟的,社會發展需要科研、行業進步更需要搞科研的人。無論目前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行情,無論大家對物質的追求達到如何程度,我們的內心都要有一個寧靜的心,他會給我們去探索那遼闊、無底的知識天堂。
第一年的課題,不僅使我的內心更強大,能夠靜下心來做任何事情、思考很多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利用這一年的時間,看了很多專業相關的書籍,我相信很多的同行都很難有這樣的機會。因為剛畢業的第一年,我們每個人都憋著一股勁,想找個地方使、想表現出來,如果直接上手工作很容易碰壁,讓自己心態變得浮躁。那一年,我看了所有巖土相關的規范,把結構的全套平法圖集研究了個遍,上網下載老莊結構的免費課件和視頻(那時土木在線的老莊剛剛起步),注冊了各大土木論壇網站,在里面學習、討教,最重要的是我拜讀了高大釗老師的幾本書還有跟蹤他的專欄。高老師讓我對巖土有了全新的認識,對我國的巖土工程體制的弊端更加清晰,對國外巖土工程咨詢模式更加的渴望,這直接影響著我今后的職業生涯路線。。。。。。說到最后,就是一句話,巖土工程師就是會處理土、利用土的結構工程師。首先你要了解土,怎么了解,通過各種勘察手段去了解,然后是利用或是處理,好土直接利用起來,差的土要進行特殊處理,這么些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基礎選型或基坑方案選型,而基礎和基坑問題歸根到底也屬于結構的范疇。
第一年到年底的時候,我主動提出要涉獵設計的工程,不管科研出身的我是否能夠勝任,我都義無反顧地要和實際相結合。沒有工程實踐經驗,不知道工程如何實施的人,他所做的科研更多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可能會出很多成果,但要想對行業、社會帶來很大的價值,那簡直是天方夜譚!由于第一年的積累和修煉,在接下來的巖土設計工作中,我也做的游刃有余,也不知加了多少個班,犧牲了多少個周末,這種瘋狂的寫方案、畫圖紙、出報告,也許以后再也不會重現了,真的很懷念那陣時光。感謝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人!受高老師的影響,我在工作之余,看了很多結構、經濟、施工方面的書,后來索性通過注冊考試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面,在那一年,我一口氣過了二注結構、一級建造和中級經濟師。這是個奇跡!真的很不容易,只有自己才能體會這其中的神奇,因為知識、精神財富的獲取,讓我覺得每天都充實無比,讓我覺得考試、學習和加班成為了人生的樂趣,讓我知道生活還有另外種方式!
接下來的工作中,我仍舊堅持著前期的腳步,開始接觸巖土勘察、基礎設計,直到現在的巖土工程施工,以及投標報價。巖土這個行業有這么點好,專業性強,很容易成為綜合性的人才,一個人只要有足夠的毅力,就完全可以行走巖土行業的各個階段。公司設立的施工企業,讓我的這條路走的更加堅定。我主動申請去施工現場,了解我們的設計方案是如何在現場得以實施,實施過程中各方的責任和關系等等,讓我對巖土的設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當然,愛好學習的我,也以考代學,分別通過了注冊安全工程師、注冊造價工程師和我們的主業注冊巖土工程師。當然,注冊考試只是一個中間過程,絕非我們的終極目標,通過這些考試和學習,我希望能夠從這個行業的上、下游有個全面的了解,能夠將這個行業串起來,能更好地服務于這個行業,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
其實,我覺得,工作中我們一定要豎立自己的目標,形成自己的一套核心系統,千萬不要漫無目的,領導說哪走你就往哪走,變成橡皮人。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考試等,都是為了達到一個最終目的,物質的收入只是我們目的的很小一部分,精神追求和價值實現才是終極目標。在每個人腦子中,都會有一個追求的偶像,把他或者某幾個,作為努力的方向,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現象。另外,我們對巖土工程的認識一定要多提高,不能單單地只知道其中的勘察或者設計、地基處理或者基坑設計,也要在施工、造價、結構設計、哲學甚至中醫理論方面進行延伸,巖土的經驗、類比、施工工藝比他的理論計算要重要很多,要多讀一讀大師的書,特別是大師親自著的書,那絕對會受益匪淺。
不知不覺,泛泛而談了這么多,還有點意猶未盡。不過作為評論員,我后面還有大把的機會跟大家分享心得和實際工程案例反思。我這個人喜歡反思和總結,雖然也有思錯的,但總比不思的好。讓我們一起慢慢去品味巖土工程行業的味道!
我有話說
全部評論(35)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