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土勘察新人必備實用入門培訓教材
前 言
近年來勘察市場的競爭從初期的價格競爭到目前價格、質量競爭,市場對企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企業有一批高素質的員工做保證,只有高素質的作業層才會有高質量的技術資料。鉆探記錄員專業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第一手資料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在為公司的發展培養一批專業技術過硬的技術工人的思想指導下,我們特意編寫了本教材,旨在用最簡潔的方式,使我公司記錄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在短期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公司記錄員上崗資格化,野外記錄格式規范化,減少技術人員在后續的資料整理過程中的盲目性。
本教材共分九章,簡要地介紹了巖土的成因類型,各類土的一般特性和肉眼觀測特征,野外記錄所要描述的內容以及鉆探、取土及孔內原位測試的一般要求。
學習結束,要求各記錄員掌握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類土及軟土的野外基本鑒定方法,選擇合理鉆具,正確進行原狀樣的采集和鉆孔內原位測試,并進行準確記錄。了解三類巖石的基本特征掌握巖石采取率、RQD的計算方法、地下水位的觀測和水樣的采集,基本掌握特殊土的特征和描述內容,了解其鉆探、取樣方法等。
第一章 粘性土
粘性土分為粉質粘土和粘土
一、粉質粘土定義:塑性指數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應定名為粉質粘土,肉眼觀察,細土中有砂粒,干時不堅硬,用錘可打成細土粒,濕時有塑性有粘結力,能搓成φ0.5-2mm的土條,長度較小,用手搓、捻感覺有少量細顆粒,稍有粘滯感覺。
二、粘土定義:塑性指數大于17的土定為粘土,肉眼觀察較細膩,一般無砂粒,干時很堅硬,用錘可打成碎塊,濕時塑性粘性大,土團壓成餅時,邊部不裂,能搓成φ=0.5mm的土條,長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潤感覺,當水分較大時,極為粘手,感覺不到有顆粒存在。
三、描述內容:顏色、狀態、包含物、光澤反應、搖震反應、結構及層理特征
1、顏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狀態:
① 堅硬:干而堅硬,很難掰成塊。
② 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塊后顯柔性,手捏感覺干,不易變形,手按無指印。
③ 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 軟塑:手捏很軟,易變形,土塊掰時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 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變形。
3、包含物:貝殼、鐵錳結核、高嶺土姜結石等。
4、光澤反應:用取土力切開土塊,視其光滑程度分為
① 切面粗造為無光澤。
② 切面略粗造(稍光滑)為稍有光澤。
③ 切面光滑為有光澤。
5、搖震反應:試驗對應將軟塑~流動的小土塊或土球,放在手掌中反復搖晃,并以另一手掌振擊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將滲出,球面呈現光澤。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澤消失,根據土球滲水和吸水反應快慢可區分為:
① 立即滲水及吸水者為反應迅速。
② 滲水及吸水中等者為反應中等。
③ 滲水和吸水慢及不滲,不吸者為反應慢或無反應。
4、韌性試驗:將含水率略在于塑性的土塊在手中揉捏均勻,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徑3mm的土條,再揉成土團,根據再次搓條的可能性,可分為:
①能揉成土團,再搓成條,捏而不碎者為韌性高
②可再揉成團,捏而不碎者為韌性中等
③勉強或不能再揉成團,稍捏或不捏即碎者為韌性差
5、干強度:試驗時將一小塊土捏成小土團,風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據用力大小區分為
①很難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斷者為干強度高
②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斷者為干強度中等
③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未者為干強度低
6、結構及層理特征:對同一土層中相間呈韻律沉積,當薄層與厚層的厚度比大于1/3時,宜定為“互層”;厚度比為1/10~1/3時,宜定為“夾層”;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層,且多次出現時,宜定為“夾薄層”。
7、對具有互層、夾層、夾薄層特征的土,尚應描述各層的厚度和層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