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折射波
要介紹折射波層析法先要說地震折射波的形成條件。形成折射波的地層必須滿足一下條件:
l 被探測界面相對穩定,并有延續性;
l 上覆地層的波速小于下層波速,如v0
地震波的入射角等于臨界角。
二、地震折射波法能干什么
淺層地震折射波法主要用于解決工程、環境和水文地質等問題,常用來探測近地表層厚度、尋找隱伏斷層、確定基巖起伏、探測潛水面深度、判別溶洞、裂隙發育的位置以及評價巖體質量和分類等,其探測效果往往優于反射法(好吧,說了那么多,其實很多都是摘抄的文字,我個人覺得折射法對于探測近地表層厚度、尋找隱伏斷層、確定基巖起伏效果還是不錯的,其它的效果就見仁見智了)。
下面這是折射波的典型應用,當然這個工程不是我做的,應該是歪果仁做的研究,但是可見折射波法還是很有用的。
當然,咱也得來點接地氣的,下面這張圖是我在北京某山用地震折射做的隧道勘察成果圖,可見巖層風化面還是能較好的區分的。
北京某隧道折射成果剖面
三、地震折射波的數據處理
地震折射波解釋方法通常用哈萊斯法,截距時間法等圖解法和解析法,不需要大型的地震處理軟件,更不用反褶積、動靜校正、速度分析、疊加、偏移等諸多處理手段。
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
①讀取目的層界面的折射波初至時間,繪制時距曲線圖。
在地震記錄上,讀出各檢波點上折射波到達時間(如下圖一)后,將其繪制在以時間為縱坐標、以檢波點位置為橫坐標的直角坐標系中。一般距離比例尺等于檢波距,時間比例尺以清晰為準,具體根據實際工作地區的工作目的和成圖要求而定。圖二為本次工作中實測的一組折射波相遇時距曲線。
圖一 折射波初至拾取 圖二 實測折射波相距時距曲線
②根據時距曲線圖利用截距時間求界面深度。
如圖三所示,設O1和O2分別為兩個激發點,得到兩條相遇時距曲線S1和S2。當此傾斜界面為平面時,S1和S2皆為直線段,若將S1和S2延長,分別和其對應的時間軸相交于t01和t02,根據折射波的截距時間利用下式得出h1和h2,以O1和O2為圓心,分別以h1和h2為半徑作圓,然后作這兩圓的公共切線,便得到所求的折射面。
式1
圖三 截距時間法求界面深度
a b
圖四 t0法原理圖
如圖四a所示,設在O1和O2點激發,得到兩條折射波時距曲線S1和S2,對應于測線上的點S可得到折射波傳播時間,其中t1和t2分別表示為:
在O1點激發的折射波沿界面傳播到達O2點的時間與折射波從O2點沿相同路徑相反方向傳播到O1點的時間相同,稱為互換時間T
當折射界面R的曲率半徑比埋深大得多時,可以把SBC近似地看成是等腰三角形。從檢波點S繪垂直平分線Sm,則Sm等于S點下方折射面的法向深度h。為求這一點的深度h,設計t0函數的表達式為:
式2
式3、4、5
上式的形式和截距時間完全相同,但其表示的深度不是震源下的折射界面的深度,而是S點下的折射界面的法線深度。根據S1和S2計算出的測線上各點的t0(x)值如圖四b所示,根據式五,界面任意一點的深度可用下式計算:
式6
根據式6求出界面上各點的深度和截距時間法的式1類似。因此,此方法也稱為t0法。
式6中的cosi需要v2才能計算出來,設計差數函數q的表達式為:
根據S1和S2計算出的測線上各點的q(x)值如圖四b所示。由于t2是反向接收的時距曲線,應取負值。q函數的斜率為:
式7
式8
如果折射界面傾角小于15°,則上式為:
式9
因此,當折射面起伏不大時,用式9可以求得折射界面的速度,在v1已知的條件下,根據t0函數,即式6可獲得測線上各點的折射面法線深度。
⑤繪制地震地質成果解釋剖面圖,并做出地質解釋。
繪制折射界面時,以各點的h為半徑、S為圓心作弧,圓弧軌跡切面就是折射界面的可能位置。同樣地,各測點相應圓弧的包絡就是所求的折射面,如圖四b所示。
四、典型成果圖
下圖是本人在埃塞俄比亞首都Addis Ababa國際機場做的一個勘察項目,主要是定場地下方基巖面,由于受種種條件限制,最后采用的是局部鉆孔勘察,大部分采用地震折射法,效果較好。通過折射波法把下方的地層界面勾勒的很清楚,當然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當地的地層較穩定。
五、結語
地震折射波法在平坦區域,下覆地層較連續穩定時能有較好的效果,但碰到陡峭山區則效果不那么明顯,但相應的我們可以采用地震折射層析成像法,本人在陜西秦嶺采用折射層析成像法也取得過較好的勘察效果。但不足之處是探測深度較低。
下圖是陜西秦嶺采用折射層析法勘察的剖面圖。
我有話說
全部評論(2)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