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做好基坑工程設計的幾點小體會
先說點題外話,我以前是做建筑施工的,主要是做工業廠房的施工,也做過一些市政工程。說實在的,搞施工的話,有個三五年的時間,基本上能成手了,而且相對來說,搞施工的技術含量較低(一家之言)。我是94年大學畢業的,一直到2003年我都在和施工打交道,很少涉及到結構設計或巖土工程,直到2003年考研之前,我都不知道什么是巖土工程,只知道土力學和地基基礎。為了提升自己,我于2003年報考了全國的研究生考試,當時就上網查各個學校的專業,才知道有個巖土工程,也慢慢知道了原來巖土工程遠不是我所知道的土力學和地基基礎,也知道了21世紀是巖土工程的時代。于是我就報考了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的巖土工程,研究的課題是我自己選的:基坑工程。當時我想選兩個方向,一個是樁基方面的,一個是基坑方面的,正好第一年我們在哈工大學習基礎課,就問了徐學燕老師,她告訴我說這兩個方向在實際中應用都比較廣泛,現在看來,她說的還是對的。我后來又查了一些資料,知道基坑以后肯定是非常熱的,而且對個人的專業知識要求也多,搞樁的可以不懂基坑,但是抗基坑的必須要懂樁,最終我選擇了深基坑這個方向,并與之結緣,至今已經十年整了,設計的基坑大大小小的也有近百個了。我想說的是,巖土工程是個非常有前途的專業,希望大家有興趣的都投身到這個行業中來。
關于做好基坑設計,我想就我這幾年的實踐經驗,寫點浮淺的東西。不足與不對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一、搞基坑設計必須要精通巖土工程勘察
我2006年6月研究生畢業后,就到江蘇常州做基坑設計工作。稍微熟悉幾個工程后就可以獨立做基坑設計了,但我就是看不懂勘察報告(學巖土工程的看不懂勘察報告也正常),選不利的孔還可以,但是取設計參數就不行了,每次都要請單位的總工來定,對粉土、粘土什么的更是沒有什么印象,一次在專家評審會上,有個專家說,局部有粉土夾層,我卻找不到,從此我知道,不只是基坑設計,想搞好巖土工程,不精通巖土工程勘察是行不通的。到了年底,正好也對此單位不滿,我就換了一家小單位,我當時主要是想可以做做勘察,就這樣我到了浙江,從事巖土工程勘察和基坑設計,到現在我已經做了一百多項工程的勘察,對土有了一定的概念,做起基坑設計來也得心應手了,有些設計參數我也敢做適當的調整。大家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勘察報告提的用于基坑設計的參數不合理,有時偏于保守,有時偏于不安全,我現在就能判斷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好多的時候我都調整參數,并且得到了評審專家的認可。其實,做巖土工程勘察,關鍵是對土有一些感性認識,而這一點對我們搞巖土工程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一定要把周邊的環境搞清楚
我每次設計基坑,不管大小,都要去現場親自踏勘,主要是看周圍有沒有房屋、道路、管線等,我覺得最可怕的是污水管和雨水管,這兩類管道施工質量差,長年滲漏,導致土質變差,我遇到幾個工程都是由污水管或雨水管漏水導致塌方,考慮方案時要慎重,要留有余地,做好相應的措施。煤氣管線和電纜,即使知道埋深,也要慎重使用土釘墻方案,要知道現在干活的都是民工,他們施工的鋼管鬼知道打到哪里去了。去年參與一個工程,大概知道煤氣管線埋深2.5米,一家杭州的單位就用了土釘墻的方案,我則采用了排樁的方案,一根土釘也沒敢用,我和甲方說民工施工時,他不可能按2.5米去控制的,鋼管有打到煤氣管線的可能,最終建設單位還是采用了我的方案。離民宅近的,盡量使用可靠度高的方案,如排樁或樁加內支撐(民宅采用樁基礎的除外)等。
三、切記要抓大放小
一個基坑總歸有一些區段風險較小,一些區段風險較大,在我們的頭腦中要有一個概念,重要的地方不能出一點問題,這些地方要做的相當結實,否則一旦出了事故,后果很嚴重,而其它地方不重要的,則省點,塌了大不了用挖機挖挖土就行了,一般來說這樣做建設單位都能接受。如果有的建設單位一味的想省錢,要求這要求那的,這樣的基坑不如不做,因為最終吃吃虧的是我們搞設計的。
四、要經常深入現場,取得第一手的資料
對自己設計的工程,一定要從頭到尾跟蹤,每一個工程對我們設計人員來說都是個原型觀測的好機會,經常去工地,一是增加感性認識,二是看看施工質量。尤其是出事故的地段,一定要進行總結,吸取教訓。成功的案例是我們增長實力的籌碼,工地上經常有不按設計施工的,甚至比較冒險,但最終可能沒什么事,這樣我們也心里有數了。比較你設計的是1:1放坡,但實際挖成了1:0.5,結果也沒什么事,這樣,我們心里就有數了,以后再設計類似的基坑心里就有數了。
五、搞基坑設計的不能犯概念性的錯誤
記得同濟大學的俞調梅教授說過,搞巖土是90%的經驗10%的理論,搞混凝土的是50%的經驗50%的理論,搞鋼結構的是10%的經驗90%的理論,說明巖土工程中經驗是多少重要。成功的經驗是建立在正確的概念之上的,有的時候土釘短點、樁的鋼筋少配幾根問題不大,可怕的是不該用土釘墻的地方用了土釘墻,對變形要求嚴的地方用了懸臂樁,那么再長的土釘,再多的配筋也沒用的。杭州湘湖地鐵車站的基坑事故,我覺得設計方面就犯了概念上的錯誤,第一是地下連續墻底部沒有穿過淤泥質土,更難以想象的是竟把被動區的加固給取消了;第二是第一道支撐用的鋼支撐,支撐端部與地下連續墻沒有形成固結,結果連續墻頂部向后仰的時候也鋼支撐脫開了,如果第一道是鋼筋混凝土支撐,估計情況可能會好一些的。正確概念的確立,來源于大量的工程的實踐和一定的理論功底,二者缺一不可。
六、初學基坑設計的人可以試試“工程類比法”
剛入行的人,可能經驗不多,心里沒底,我建議采用“工程類比法”,可以收集一些當地成功案例的方案,仔細研究;或從網上下載一些類似地質條件的基坑實例,一些會議的論文集也不錯,這些實例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借中國巖土網的寶地,簡單寫點,以后我會不定期地寫點東西,與大家共探討。
我有話說
全部評論(86)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1)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您好,我現在在做勘察,學的是巖土,畢業設計做的也是基坑設計,現在想跳出來做基坑設計,請樓主指點
頂(0) |踩(0) |點評(1)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樓主在哪里啊,我也是學習巖土的,現在從事勘察,想以后向巖土方向轉,請樓主指點一下
和層主情況差不多
頂(0) |踩(0) |點評(2)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1)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1)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2) |踩(0) |點評(0)
頂(1) |踩(0) |點評(0)